• 竞博电竞动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我们举行

发布时间:2025-04-22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黄晶 李金云)江城四月,江畔学府,思想的火花在学术的激荡中熠熠生辉。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jbo竞博·电竞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协办的“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31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与核心问题,推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当代外国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数字人文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方式,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会议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的文明互鉴视角”“跨学科研究”等11项议题展开,既深入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跨学科特征,也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读解,凸现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和中国立场,进一步推进国内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开幕式由jbo竞博·电竞院长李金云教授主持。

竞博jbo官网党委常委徐增阳教授致开幕辞,介绍竞博jbo官网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等基本情况,并强调本次研讨会对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致辞中阐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维度与实践进路,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境下,外国文学研究应当立足中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跨学科研究中考察文学与自然、人与现代化进程等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彰显新时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自信”。杨教授特别强调文学批评应高度关注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时代历史语境,在文本与社会历史、作家个性化之间探寻阐释空间。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立足本土,对话世界

当前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理论依附性强、本土问题意识薄弱等挑战,亟需摆脱对西方学术范式的过度依赖。《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以“中国问题”为轴,着力构建“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蓝图”,指出外国文学研究需要“从中国现实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只有在全球化语境中坚守本土文化特色,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话语权的确立。

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指出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的“回译”困境,以鲁迅“审己知人,比较既周”为号,呼吁学者们“重返中国知识传统,进而在吸纳西方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当代知识的体系再造。”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借比较文学之镜,映照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应具有中国特色,应“体察中西文学文化如何表现不同的生存方式、伦理智慧、审美追求乃至实现人生价值思考的总体性认识”。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以非洲作家索因卡研究为例,探讨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他总结了国内非洲文学研究从辗转体认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批评自觉的自主性学术之路,指出中国学者不仅突破西方话语的桎梏,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提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应以“文学为本位”,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社会需求基础上关注文学社会功用,保持学术独立性,通过跨学科融合使当代外国文学研究更具“自主性”和“本土性”。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批判精神与东方创新

直面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前沿,推动理论创新与本土实践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具有很大亲和力”,呼吁结合中国文化传统与现实,创新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高教授强调,“随着东方的崛起,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

文明互鉴:对话四海,共筑新知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中国学者们通过跨文化研究推动全球学术叙事重构哈尔滨工业大学黄芙蓉教授以《来世》中东非的“时间叙事”为刃剖析东非本土文明与西方现代性的裂隙。

竞博jbo官网李金云教授借用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概念分析辛西娅·欧芝克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自觉”意识,呼吁要在“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基础上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些外国文学研究实践展现了中国视角在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推动知识共生中的独特贡献。

跨学科研究:破界之思,重构人文

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跨学科研究正成为重构人文知识框架的核心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深入探讨了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DeepSeek、ChatGPT等对传统外国文学研究的冲击,提出学者应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和生存空间。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文学中的人机伦理展开探讨,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路径,强调在技术赋能的时代,研究者们需“考察和反思人工智能文学中人机伦理关系的嬗变,剖析人写机器和机器写人两类作品存在的差异”。

杭州师范大学吴笛教授分析了安·兰德小说中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对美国执政理念的影响,探讨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之间的复杂关联,指出兰德小说有助于认知当下美国社会现实。

南京大学解友广博士探讨韩炳哲的新自由主义批判,指出文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作品中精神和身体的控制机制,为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教授以科幻小说《红月》中的“人工智能”和“中国想象”为镜,映照西方叙事的偏见,认为西方作家既试图“挣脱刻板印象的枷锁,塑造新时代超级中国形象,却仍困于政治渲染的藩篱”。

扬州大学张小平教授借鲍尔斯的《困惑》中的“分形”隐喻,探讨了后人类语境下建构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能够“提供消解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界限,构建人与万物互联的后人类世界的路径与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学术自觉与未来展望

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主编论坛。《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和《外语导刊》主编陈勇教授分别介绍期刊定位、特色栏目、对学术论文的要求等内容,并回答参会者提问。

本次会议设置12个教师分论坛、3个博士研究生分论坛和17个硕士研究生分论坛,参会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激发研究生参会者的科研热情,本次会议还设置研究生参会论文评奖环节,评选出优秀论文20篇,其中博士生论文4篇,硕士生论文16篇。

会议闭幕式由jbo竞博·电竞郑娟书记主持,副院长陈尧博士致闭幕辞。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变奏中,专家学者们以理论创新为笔,以实践突破为墨,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卷轴上挥毫书写属于中国的璀璨篇章。

未来,jbo竞博·电竞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精神,推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学术智慧和力量。


下一条:学院召开春季学期全体研究生导师工作会议

关闭